第285章 另一条路:生产粮食效率;高产种子(1 / 2)

另一条路:生产粮食效率;高产种子

皇宫,御书房。

陈羽在酒馆接见海外商人,并顺带完成了交易货物的事情,不出意外的已由锦衣卫将情报传递到了朱棣手中。

当然,

情报中还详细罗列了陈羽购买货物的种类。

其中重点描述了长相其貌不扬,表面坑坑洼洼、整体上略微有些丑陋的马铃薯。

朱棣坐在龙椅上,看着传递上来的情报,并没有感觉到不妥。

他最开始在酒馆周围安排锦衣卫,是为了保护陈羽的安全,并顺带防止其在没有自己允许的情况下,与朝中官员接触。

一个海外商贾,所有动机都合乎情理,锦衣卫并没有进行拦截。

朱棣看过之后将奏疏放到一旁,并没有过多在意。

又急忙投入到了工作当中。

他这段时间确实忙的厉害。

不仅要筹备第二波前往日本的船队开拔,还要统筹京师最近聚集的许多外海商人。

按照陈羽最开始所提出的营商环境,朱棣对此下足了功夫。

在京师之中只要商贾加入了‘永乐公司’,那么就会受到庇护。

不过对于那些初来乍到、尚未熟悉大明风土人情的异国商人,这一入会要求暂未强制执行,而是默认给予庇护。

如此举措,成效斐然。

如今的京师,良好的营商环境让异国商人纷纷竖起大拇指,赞不绝口。

朱棣此举堪称“放长线钓大鱼”的绝妙之计。

他意图以这一善政为媒介,将大明国内优越的经商环境,传播到海外的各个角落,吸引更多异国商人前来。

朱棣心中有数,这些异国商人初来之时,多是为了倾销货物。

但离京返乡之际,必定会大肆采购大明的陶瓷、丝绸等特产。

这些皆是真金白银!

得益于陈羽的影响,朱棣在经商之道上也有了长足的进步,深刻领悟到‘免费的才是最贵的’这一商业真谛。

他有的是耐心,等待聚集在京师的异国商人数量达到一定规模之日,便是向他们征收‘永乐公司’会费之时。

届时,

又将是一笔可观的收入进账。

朱棣对此充满信心。

他坚信,照此趋势发展下去,大明京师的贸易必将蒸蒸日上,繁华更胜往昔。

……

朱棣在御书房忙活的不亦乐乎时,身为户部尚书的夏原吉也没有闲着。

夏原吉最近大部分的时间,都花费在了劝农上。

华夏有着悠久的设官劝农传统。

早在西周时期,周天子就曾派遣官员到田原县为劝民耕作,使其“勿或失时”“勿休于郡”。

西汉时,国家设专官以督劝农政,并提出了:

农,天下之本,务莫大焉。

……

明代继元而立,其劝农官职由户部负责农政及户口事宜,工部下设的督水与屯田两司,分别负责水利灌溉与屯田事宜。

而仅就劝农这一职责讲,明确规定的是户部。

《明史·职官志》记述户部执掌,其中有“以垦荒业贫民”“以树艺课农官”“以召佃尽地利”,且规定“天子耕籍,尚书进耒耜”。

只是,

夏原吉虽然作为户部尚书的任务是劝农,但却依旧保持着私下里在家亲自种田的事情。

他认为只有亲身实地的种田,才能体会百姓的不易,才能更好的肩负起劝农的职责。

只是,

在这一次劝农中,他看着田间百姓使用的曲辕犁,突然想到了一件事。

能否在曲辕犁的基础上,再发明出一件农耕用具?

要知道曲辕犁是唐代发明的耕犁,而在此之前华夏一直使用的都是直辕犁。

直辕犁耕地时回头转弯不够灵活,起土费力,效率不很高;而唐朝的曲辕犁,相较于直辕犁有几处重大改进。

首先是将直辕、长辕改为曲辕、短辕,并在辕头安装可以自由转动的犁盘。这样不仅使犁架变小变轻,而且便于调头和转弯,操作灵活,节省人力和畜力。

唐朝时期,对农耕工具进行了改进。

如今数百年之后的大明,能否在此基础上,再次对农耕工具进行改进?

如果能,

那么对于耕种效率来说,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提升。

农耕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。

对于一个王朝来说,相当于基石更加牢固了;而对于百姓来说,则是赖以生存的保障提升了。

夏原吉有了这个想法后,第一时间就找到了工部负责人商量。

结果得到答复:

无法创新!

夏原吉也不气馁,只因他脑海中浮现出了陈羽的身影。

他可是见识过陈羽那脑洞大开的动手能力与创新思想。

最重要的一点,他还从来没有见过什么难题是陈羽解决不了的。

打定主意,夏原吉却并没有第一时间去见陈羽,而是立马将改造曲辕犁提高农耕效率的事情,提交给了朱棣。

当然,

提交上去的奏数,相较于脑海中的想法更加规范。

详细讲述了大明需要提高农工效率的重要性。

如今随着郑和下西洋的推行,再加上‘永乐公司’创造的营商环境,到时恐怕会涌现出一大批百姓弃农从商,严重冲击大明的农耕。

这种假设并不是夏原吉最早提出。

而是在朱棣打算下西洋的时候,坚持海禁的保守派,就曾以这个理由反对郑和。

眼下随着下西洋的进行,从最开始支持朱棣下西洋扩大海上丝绸之路,寻找财富的夏原吉,也提出了担忧。

想要缩小将来大量百姓的弃农从商影响,提高农耕效率可以很好的弥补。

坐在御书房中的朱棣看着夏原吉提交上来的奏疏,皱着眉头。

始皇帝嬴政开创古今先河实施大一统,因缺少参照先例,导致直接将大秦玩崩了。

朱棣所推动的下西洋,虽承继了宋元以来的航海技术积累,与民间航海探索经验。

但船队动用巨舰近百艘、随行人员逾数万之众,规模之宏大、组织之严密、目的之多元、航程之遥远等方面,堪称前无古人。

所带来的影响,甚至能够动摇大明内部的政治格局。

这样的下西洋举措,其实也可以说是开创古今先河第一例。

所以,朱棣对此心中没谱。